七大战略新兴产业掘金路线图
因之,上述引文中的兼虽是一看似宽泛的总体概念,却可能以物质元素的总体为其原型。
不同的事物构成丰富多彩的世界,代表着天地万物都为生意所贯通而成为一体,此即人与天地一物也。这也说明,宋明理学心性之学本来就是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原理,一种充分适应平民化时代社会政治条件的新原理。
因为天地维度的修养,可以在个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意义上进行。由三代而下,治出于二,而礼乐为虚名。这表明在宋明理学中,人与天地万物共同构造了一个天地共同体。一方面,正如汪晖所指出,黄宗羲思想的意义表现在把三代之礼治从理学大厦的内部召唤到外部,从零散的制度批评转化为理论的基本结构,从而完成了理学没有完成的任务。仁所指涉的生意之内在关联,可从存在与心性两个层面作出辨析。
一方面,人心情理具有天地共同体的宇宙论意义,这就使得平民化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直接面对宇宙秩序,得以在宇宙秩序的层面安顿生命、重建美好的公共社会。如此,既能应对佛老形上学的挑战,亦能解决平民化社会一盘散沙的政教秩序建构问题。对于普通个体,也可能存在上述问题,即从自然性出发,偏好于夸赞、奉承的言辞,而对于劝诫总是与耳相逆。
另一方面,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个体要将耳之所听和实际考察予以结合,才能确证自己的判断。闻内在地要求我们将听到的付诸于实践。另一方面,个体之于悦耳之声的追寻,是共同的,是听者的一致追求。那么,政何以可闻?为什么这里将闻与政会关联在一起?闻是听闻,也是见闻。
在践行听的过程中,主体在内容的喜好、取舍等方面,呈现某种共通性。(《孟子·万章下》)在这段对话中,孟子可以说尽显有德之人在面对权贵时,以德为基、坚持气节而不低头的气概。
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孔子亦有很多关于听的论述和思想,需单独研究,此处不赘。这再次证显,闻作为一种进阶式的听,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要将听闻的内容付诸于实践。这一追求具体展现为一种精神上不断提高,境界上孜孜以求的过程。
王曰:王政可得闻与?《孟子·梁惠王下》不仅是孟子,而且是君主,对有关政的信息,均以闻的方式获得。故曰: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有故而去,则使人导之出疆,又先於其所往。在《孟子》一书中,这种听将在一般经验性行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展现其所具有的政治哲学意蕴。
所谓相通乃是说明,在听这件事上,人的听觉具有相通性,即听到的声音,虽然在进入到人的认知过程后,难免带有主观性,但也不能否认其有客观性的一面,并且这一客观性一直存在,构成了个体之间能在听上予以交流的前提。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於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这与闻的特质密不可分,即闻道不仅是听闻道,而且要将其放之于实际生活中践行,真正发挥道之于天下的作用。进言之,善于察纳雅言,乃是禹所以成为圣王的原因之一。
它要求听者对听到的内容予以理性的认知,自觉的判断等等,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体认听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深意。(二)闻与礼乐闻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还体现在与礼乐的关联上。9 李景林:《教化的哲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60页。没有人对于忠言,一开始就能自然而快乐地接受,即便是圣人,听闻了善言而能拜之(《孟子·公孙丑上》),也是在听的过程中完善自身的德性,克制自然欲望才得以逐步实现的。让君主明白真正的天下非天子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之人或天下之民的天下5。这里的圣被视为一种至高的理想人格,对于圣的追求与达成,在当今社会便自然转化为对理想人格的追寻。
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而后者以统治者,上位者的德性作为基本保障。
与前面的勿听相联系,左右、大夫的意见,虽算不上恶声,但其与恶声有相通之处:都具有某些不合理性,可能导致偏听偏信。孔子所言: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这也内在地要求圣王应以上述听的行为来确保自己正确的决断与圣明的品质。换言之,正是因为闻的特质,圣者才能通由闻对圣王之道,予以体认、把握,并灵活运用。
伊尹作为臣子,何以能让太甲这一未来的君主听从自己的训诫呢?这是因为在德性和才能上,伊尹高于太甲。这是强调,在君臣关系之中展开听的行为时,君主应积极听取臣子正确的意见,甚至劝诫。显然,听在此处展现为听从,服从之意,是下位之人需听从上位之人的安排。这里再次证显,积极听取善言是圣者必备的品质。
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换言之,这里所谓的同听并不仅仅只表现为,个体在听觉上对客观声响的一般吸纳。
这即是说,此处的知应是纳行入知的知,而非知行相分的知。(一)闻与政在《孟子》中,我们常会见到吾闻之或者吾尝闻之的字眼。
恭敬而逊,听从而敏,不敢有以私决择也,不敢有以私取与也,以顺上为志,是事圣君之义也。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
(《孟子·尽心上》)大禹听到善言,便会拜谢。闻而知之何以可能,其与闻的内在特质,以及孟子对闻的理解有关。首先,古代的圣王之道,像禹、皋陶,或伊尹、莱朱等人,是见而知之的,但相较而言,汤、文王、孔子等人则是闻而知之。虽然圣作为一种人格状态,在当下已消弭或退场,但培塑理想人格,却是人们始终不渝的追求。
注释1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20页。以此为出发点,践行的主体听还是不听,其产生的结果也会截然不同:(孟子)曰:谏行言听,膏泽下於民。
君主唯有积极听取臣子正确的劝告,才能实现自身的贤明与国家的富强。此外,圣王无需实见,而是通过闻得以知。
在某些情况下,闻是一种进阶式的听。个体以如此之闻面对道,接续道,践行道,并在此基础上对道达到知,即通晓和灵活运用的地步,乃是圣王的内在要求。
【有关七大战略新兴产业掘金路线图】相关文章:
7 .昭通市举行理论宣讲赛
8 .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云南分会场集中示范活动在镇雄启动
11 .长图|就在忻州!这里有一份中国农民丰收节通知等你查收!
13 .大关发布通告,疫情防控再升级
14 .【网络安全宣传周】H5:“E”起行动! 共建网络安全
15 .市委第四巡察组向市林业和草原局党组反馈巡察“回头看”情况
17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倡议书
21 .昭通严治跨境赌博初见成效
26 .昭阳万亩荷花已盛开 赏花正当时